|
从“民声”到“村声音” —— 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通文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 |
|
时间:2025-07-11 19:54:11 来源:大英县人大 |
|
|
近日,“106.5地表最强村声音”擂台PK赛第三季在遂宁市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举办。来自全镇16个村(社区)的参赛队伍身着特色服装,精神抖擞地登上舞台。台下的村民和外来游客热情高涨,歌声、掌声、欢呼声交织在一起,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。 这样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场景,如今在土门垭村已成为常态。而这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并非偶然,其背后是隆盛镇土门垭人大代表联络站发挥重要作用、人大代表积极履职、人大力量精准发力的成果。作为联系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阵地,联络站不仅精准探测文化需求,还化身文化服务“宣传员”,推动“村声音”品牌从群众心声走向文旅繁荣。 民有所呼:联络站成为“需求探测器” “农闲时,除了看电视、刷抖音,没啥文化活动,日子太枯燥了。”村民王大爷向代表反映。 “土门垭的文旅资源丰富,能否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,发展文旅融合产业,将城里人吸引到村里”退休的文化站干部李大爷建议道。 代表邓永军感慨:“我们梳理了数百条零散建议,发现群众渴望本土特色表演、定期活动平台和专业指导,形成了一份清晰的‘需求清单’,为文化服务和文旅融合发展指明方向。” 走进土门垭人大代表联络站,这里窗明几净,墙上整齐挂着工作制度、代表信息和接待日程。作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核心阵地,联络站每月定期开放,并建立代表联系微信群、“码上见代表”等线上意见反馈渠道,确保群众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。早在2023年,隆盛镇打造“村声音”品牌的初期,联络站就成为探测文化需求的“前哨站”。 为广泛收集群众东方体育文化生活的意见和诉求,联络站依托“三本台账”和主题接待日,主动倾听群众心声。并且代表们还深入广场、小卖部等村民聚集地,拉家常、聊需求,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。通过持续走访调研,联络站精准把握了群众“想看、想听、想参与”的核心诉求,将“村声音”从概念变为现实。这不仅体现了联络站的阵地作用,更展现了其作为文化需求“探测器”的效能,让群众呼声不再“石沉大海”。
我有所应:代表履职化身“建议转化器” 拿到“需求清单”后,土门垭人大代表联络站迅速行动,组织代表分组深入调研。代表们走访田间地头、文化场所和潜在合作团体,与村民深入交流,拜访本地文化能人挖掘资源,并主动对接方言喜剧社团“扯馆儿”等艺术团队探讨合作,将民意转化为可落地的建议方案。 在充分论证基础上,代表们提出建议“定期举办“村声音”“村晚”等活动,丰富群众精神生活;引进专业艺术团队提升文旅品质,吸引外地游客;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。” 联络站充分发挥服务作用,组织代表讨论、邀请专业人士咨询,并规范提交建议至镇人大主席团和镇政府,确保“金点子”不落空。
督有所成:人大力量构筑“落实助推器” 镇人大主席团高度重视代表建议,将“村声音”活动列为重点督办事项。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视察,听取镇政府汇报,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。在一次视察中,代表们实地检查“村声音”活动场地筹备,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,并督促镇政府优化布局。 镇政府积极回应人大监督,迅速制定方案。在资金方面,镇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;在场地建设上,对文化广场进行升级改造;在活动策划上,丰富表演形式,拓展“村声音”的内容。 联络站还组织提出建议的代表,对镇政府办理落实情况进行“回头看”。村民刘雨生笑着说:“代表们现场问我们满不满意,看到建议变成现实,我们打心眼里高兴!”人大监督确保文化服务不走过场,让“村声音”品牌快速落地。 联络站的有力监督,彰显了人大“为民行权”的制度优势,成为文化服务落实的“助推器”。通过闭环管理,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,联络站阵地作用转化为实际成效。
惠及于民:文化之花结出“文旅硕果” 如今,“村声音”活动在隆盛镇已成品牌,村村有节目、人人是主角,大家精心排练、争着亮相,各展才艺、大显身手,乡亲们参与热情空前高涨。 在活动举办过程中,人大代表们的身影随处可见。有的代表担任志愿者,维持现场秩序;有的参与节目编排,为活动出谋划策;还有的在现场收集群众的新建议,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。代表们的积极参与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。 “村声音”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带来的硕果令人欣喜。在文化惠民方面,活动丰富了精神生活,凝聚了乡情,唤醒了主人翁意识。村民们感慨:“生活更有盼头了!”在文旅赋能方面,“村声音”吸引游客涌入,土门垭村202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35.7万人次,直接经营收入220万元,带动农家乐、土特产销售增收500万余元。网友点赞:“接地气,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模样!” “为政之要,以顺民心为本。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,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。小小的联络站,正是制度优越性的神奇缩影。当代表们掏出小本子专注记下群众的朴素诉求,当卷起裤脚深入田间地头探寻真实民意,当一份份带着泥土味、烟火气的建议被郑重提出并转化为政府案头文件,当群众反映的文化活动丰富了、文旅融合之路宽了、村民的腰包鼓了、路灯亮了、孩子上学路平坦了……这些点滴汇聚之处,是制度的优越性,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、抽枝吐翠,化作舞台下百姓发自内心的欢笑、百姓门前一盏照亮归途的灯,最终结出名为“幸福生活”的果实,果实里饱含着制度特有的韧性与温度。 (大英县人大 胡玉全 母航渊)
|
|
|
|
|